7月29日18时,在莞城的一家饭店大堂里,从年轻帅气的小伙到精神矍铄的老人,将近300名退役军人齐聚一堂。曾并肩训练的战友一起热聊过往的军旅岁月,刚结识的老兵朋友互相分享如今的新生活,这是莞城创业社区一年一度慰问退役军人的“八一”座谈会。
发展不忘国防,致富不忘拥军。东莞始终保持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紧跟时代步伐,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大力弘扬爱国拥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奋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线上线下营造氛围
让“最可爱的人”备受尊崇
“英勇”“无畏”“坚韧”“顽强”……8月1日,一组体现军人飒爽英姿的海报在很多东莞人的朋友圈中“刷屏”。由东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东莞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与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联合开展的“东莞八一致敬军人,共聚军民鱼水深情”活动,共吸引了25万人次在南方+客户端“云致敬”最可爱的人,广大市民群众线上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掀起了爱国拥军的热潮。

不只线上的拥军氛围浓厚,在线下,东莞军政军民间的“暖心故事”也不少。
7月30日,东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东莞市军休所和东莞市乐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入户走访慰问军队离退休干部,到军休干部家中“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了交谈,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此外,慰问组还前往医院看望身体欠安的军休干部,详细询问了他们的病情、身体状况和治疗情况。
“军休所的服务一直非常到位,对每个干部都无微不至。”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军休干部卢叔笑着竖起大拇指为军休所点赞,“他们每月都会坚持打电话或者上门了解我们的情况,节庆日也会组织各类活动,我住院期间工作人员和社工都第一时间来医院探望,还提醒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东莞的各个镇街也纷纷开展慰问退役军人活动:在曾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老兵李镜钦家中,塘厦镇委书记唐耀文代表镇委、镇政府送上了节日慰问金和慰问品;在清溪,镇委书记范燕彬、镇长李惠明分别率队走访慰问了两位90岁高龄的原东江纵队复员军人韩春华和黄福妹,感谢老人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樟木头镇则开展了东莞市“最美军人家庭”分享会进社区活动,蔡永强、刘贤艺、张建林等代表分别分享了自己对军旅生涯的深刻感悟……
“莞草情、莞草情,莞草连着军民心……”除了拥军爱民的活动,东莞的音乐人也纷纷用原创作品唱响莞邑军人的铮铮铁骨、歌颂莞邑军民鱼水深情,《莞情兰香》的作者聂艳便用坚韧的莞草和美丽的玉兰花比喻东莞的军民情谊,线上线下的双拥氛围让“最可爱的人”备受尊崇。

慰问军队离退休干部
军爱民、民爱军
在平凡日常中撰写双拥故事
7月初,东莞高埗镇副镇长兼武装部副部长莫广文下村开展暖企工作时,路遇街边的饭店冒出浓浓白烟,莫广文意识到店内可能发生火灾,立即报警并第一时间手持灭火器冲进现场将明火扑灭,有效防止火势进一步蔓延;无独有偶,沙田镇武装部干事何健发外出时发现附近一辆小车突然自燃,紧急关头,他立即拿起灭火器冲向燃烧的小车,与其他工作人员合力将火苗扑灭,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安全。
他们曾经是光荣的人民解放军,退役后成为专武干部,依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20多年来,东莞黄江的黄莲开每年都为驻地部队新入伍的士兵煲汤、熬药治风湿,她生活节俭,连上百元的衣服都不舍得穿,却向部队和有困难的士兵捐款捐物总计超过200万元,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兵妈妈”,部队视她为“编外指导员”;同样是20年,东莞市教育局人事科干部黄桂珍已为百余名军人及家属协调办理工作调动、岗位落实和工资待遇等业务,维护好军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实实在在为子弟兵解决后顾之忧。

黄桂珍
她们是东莞的普通老百姓,只是因为对军人有一份淳朴简单的敬意,就用几十年的时间默默地为莞邑军人付出。
“爱国拥军不是做慈善,而是责任和义务。”这是东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下称“爱促会”)会长莫浩棠常说的话,更是他毕生的努力实践。在部队,他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荣立三等功;转业后,他热心社会公益、支援全国抗疫——从军人到企业家,始终保持军人本色,也始终情系百姓群众。
退伍不褪色。不只是莫浩棠,东莞数万名退役军人脱下军装后,虽然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永葆军人本色,珍惜军人荣誉,在平凡的工作中做表率、讲奉献。他们是乡村致富带头人,是创业先锋,是消防员,是铁骑……是最美的退役军人。
如今,双拥故事已经写满莞邑大地,为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和驻莞部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出实招、暖人心
把关怀送到退役军人心窝里
在收到光荣牌的时候,虎门镇退役士兵袁浩斌仿佛又一次踏上从军的征程。他说,光荣牌虽小,但分量很重……去年以来,东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为全市4.5万余户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光荣牌匾,袁浩斌便是其中之一。
2019年1月11日,东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不久后,东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相关部门共同举办了2019年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这也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后的首场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共有20家企业现场提供1000个优质高薪就业岗位,吸引了超过500名退役军人进场应聘。
退役军人叶振威在此之前收到“享受免费的技能培训”的通知。“于是我在东莞技师学院里选择了电子商务专业,在老师辅导帮助下,把知识应用到户外拓展基地的宣传推广上。基地的客源也快速增多。”他说。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东莞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众多,为了扩大退役军人就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相关部门主动搭建平台,遴选优质高薪并且适合退役军人的岗位,以提高退役军人就业质量。
不仅是帮助退役军人解决就业问题,为了打通退役军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去年5月份,东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完成了全市34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591个退役军人服务站的挂牌运营,全面构建起了退役军人服务体系。
向退役军人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各项服务;了解退役军人思想动态,政策是否落地、工作落实是否到位;强化动态跟踪管理,及时建档立卡,完善退役军人信息……以建设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为契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服务工作,让退役军人少跑腿,让业务部门多服务。
随着全市34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591个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建立,构建起服务退役军人的温情网,上下一条心不断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推动双拥工作全面扎实落地见效。
延伸
退伍不褪色,立足本职,爱岗敬业
东莞老兵获省“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我是1996年12月参军入伍的。从家乡到部队所在地柳州龙船山只需要大半天时间,所以我们有幸成为该部队当年的第一批新兵……”黄丹在回忆录《橄榄绿的梦想——五年军旅岁月的点点滴滴》中这样写道。

黄丹
近日,黄丹获评首届“广东最美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这位老兵如今是国家税务总局东莞市税务局望牛墩税务分局协税员。退役18年来,始终不忘军人本色,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从普通的门卫做起,奋发图强、勇挑重担,成为岗位业务能手、省税务系统纳税服务之星、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
从“橄榄绿”到“金牌协税员”
5年的军旅生活,黄丹在军营里学到了许多珍贵的东西。“这样的经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他说。
“军营的锤炼让我成长,社会的磨砺使我进步。”如今,黄丹是东莞望牛墩镇一位家喻户晓的协税员。他戴着眼镜,个头高,站姿笔直,总是热情接待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
2002年5月,黄丹来到东莞找工作,刚开始他从门卫的工作做起。随后凭着自学和在部队里锻炼出来的“笔杆子”能力,换到了文员岗位。
黄丹回忆,当时每天看光盘、看专业书籍、记笔记、反复练习操作……在试用期的头两个月里,基本上每天都是重复这样的生活。功夫不负有心人。
后来,黄丹仅用一个半月就从“电脑盲”变成“电脑通”,两个月看了不下一百万字的税收专业书籍,抄录十几本笔记本,短期内对税收的知识熟练掌握。没到三个月,当时的单位领导对他的表现高度认可,提前宣布留他在办公室。“我实现了从一个普通的门卫到办公室文员的跳跃,也开始从一个普通的退役士兵到税务能手的转变。”他说。
为了能做更有价值的事,黄丹又从文员换到了窗口再到如今的协税员,与民众服务的距离越来越近。
因为对税务知识政策了如指掌,黄丹在税务领域获得一致认可,不少办税人称他为“丹哥”,还有同行常常找上门学习。“尤其是政策性强的税收优惠,他们不懂的都来找我。”黄丹服务的范围随着知名度的增加也不断扩大。
牵线搭桥资助贫困生
对黄丹来说,“当兵就是讲奉献,义无反顾地保家卫民,即使退役了精神依然留在心中”。
这些年,黄丹一直以“志愿者”的情怀,热衷公益,先后资助9名山区贫困学子,牵线搭桥使超过1500名贫困生得到资助。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东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谈起为何会投入公益事业,黄丹说,他从小在一个贫穷与饥饿环境中成长,教育条件有限。他告诉记者说:“我能读完高中学业,是有很多爱心人士资助的。”

从来到东莞拿到第一份工资开始,黄丹一直以来坚持每月留一百块钱。通过在乡村任教的朋友,黄丹重复着当年爱心人士的路径,资助着很多像他当年一样的孩子。
黄丹说:“很多孩子成绩很好的,因为家里面穷,就只能辍学,我以前也是被人帮助的嘛,就想帮帮他们。”
不仅如此,黄丹还加入了志愿者组织。至今已资助了9名学生,走访了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5省区25个市县,访问学校60多所,走访贫困生家庭超过600户次,拍摄照片上万张,实地收集学生的第一手资料,超过1500名山区贫困学生经过他的联系获得了一对一结对资助。(来源 南方日报记者 于羽佳 薛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