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文明网
您的位置:中国文明网首页 > 镇街动态 > 文明播报
非凡十年 东莞答卷|东莞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发表时间:2022年10月13日 来源:东莞文明网 字体:[][][] [关闭]

  从茅洲河到石马河,从东引运河到磨碟河,从黄沙河到穗丰年水道……东莞越来越多的河涌告别“黑臭”,重现水清岸美。从雾霾重重到蓝天白云,“东莞蓝”时常刷屏朋友圈。环境治理、河湖长制工作先后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还荣获“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美丽东莞一张闪亮名片。

  ■茅洲河水污染治理成效逐渐转变为生态红利,惠及长安当地百姓。图为2020年茅洲河畔千人宴 通讯员 占有兵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顶层设计入手,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改善,为东莞站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预计到2035年,东莞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长新的美丽东莞。

  攻坚

  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莞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粗放的发展方式也带来沉重的环境代价。其中,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高水平发展的突出短板,全面深化水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2016年下半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连续4年高规格、大规模召开全市性治水工作会议,围绕水污染治理工作,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十三五”期间,东莞坚持全市“一盘棋”,科学、系统、精准治理水环境,让水质改善跑出“加速度”。

  为全面打赢治水翻身仗,东莞始终坚持市级统筹、以上率下。2016年11月10日,东莞成立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工程总指挥部,并组建现场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生态环境的副市长牵头挂帅,强化治水顶层设计。在指挥部的统筹谋划下,建立“1+N”治污政策体系,出台全市治污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及各年度、各专项工作方案,颁布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文件近90份。

  全市畅通上下联动指挥体系,构建市级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市级—流域现场—镇级三级治水指挥体系;建立污染攻坚考核督导体系,设立市镇村三级河长,由市与镇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定出“时间表”;通过任务“进度图”、具体“施工图”、人员“责任图”,形成水环境综合整治闭环管理;成立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执行力督导工作组,追责问责环境污染防治不力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员,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以督查倒逼落实,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按时高效完成水污染整治任务。

  水污染治理是东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场遭遇战,是东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绕不开的问题,而截污次支管网建设、黑臭河涌治理又是其中的突出短板。

  截污次支管网等治污工程建设任务重、时间紧,且往往投入大,审批时间长。针对基层镇街反映的工作难点,东莞坚持大胆改革探路,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治污工程推行“一镇(街道)一包”方式,采用打包实施,减少招标次数和时间,加快实施。凡治污工程项目涉及的前期审批事项,由东莞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程现场指挥部现场办公、集中办理,并按照“一镇街一总账、一工程一台账”的要求,实行挂图作战,按照时间节点倒逼各项治水工程项目推进。

  在治污资金方面,东莞真金白银投入,也充分发挥水务集团等社会力量,通过探索PPP模式创新治水投入,市镇分摊建设费用,大大减轻了财政资金投入压力,确保治污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截至2021年底,东莞累计建成截污管网14000公里,完成1.3万个排水单元地块污水接驳、3.5万个市政地下排水系统雨污错混接整改、2.99万个重点排水户和20多万栋私人住宅雨污分流改造,全市污水收集系统进一步完善。污水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补齐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的短板。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河长制”,东莞河流治理工作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 记者 郑家雄 摄

  全市一盘棋,以大兵团作战持续推进全流域整治工程,将碎片化治污转化为系统化治污、精准化治污,用“绣花针”功夫开展流域精细管控。生态环境部通报显示,2020年东莞全部消除劣V类水质,茅洲河、东莞运河、石马河考核断面水质整体同比向好改善43.32%,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三,一河两岸水清秀美,成了市民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在水环境改善的基础上,东莞更加注重水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推进碧道建设,注重“人水和谐”,完成碧道建设140多公里,让群众拥有更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东莞狠下功夫开展“蓝天保卫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图为蓝天下的东莞城区风光 记者 陈栋 摄

  东莞“水质”取得显著改善,“气质”也不甘落后。

  回望十年前,东莞的清晨总是灰蒙蒙,灰霾多、PM2.5浓度经常超标,臭氧污染严重。抬头看到蓝天白云,都是一种奢望。在全省空气质量排名中,东莞总在后排徘徊,这与东莞城市地位和城市形象格格不入。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真抓实干。聚焦臭氧、PM2.5污染进行协同防控,东莞坚定打响蓝天保卫战。2018年4月迅速推出《东莞市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围绕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针对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和工地扬尘开展四大专项整治,从源头上根治大气污染顽疾。强调源头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突出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控排放、控锅炉、控VOCs、控“峰值”。一年接着一年干,每年都在更新完善。大幅压减煤炭消费总量,促进机动车和工业源污染大幅减排,严格控制扬尘污染,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产能企业……

  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各项目标任务,东莞着力做好大气污染“减法”,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从源头有效遏制VOCs恶化态势。在产业方面,全面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5.6万家,堵住了企业偷排废气的“漏洞”。

  在能源方面,将全市划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累计压减煤炭400多万吨,推进17家自备电厂煤改气项目开工建设,促进大批企业用上清洁能源。在交通结构方面,实施国Ⅲ柴油车核心区限行、黑烟车全市限行,淘汰国Ⅲ及以下柴油车超过1.6万辆,试点建设绿色物流片区,引导城市配送企业使用纯电动货车,全市公交100%纯电动化。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措施,重拳出击,招招见效,从源头减少了污染物排放,督促企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经过全力攻坚,东莞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其中,2020年东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1.3%,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影响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PM2.5浓度24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29.4%。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前20强。

  东莞铁腕治污,全力攻坚,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信访案件连续三年下降。其中,环境治理工作、河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2021年还获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石马河干流桥头段水清岸美,白鹭在浅水处觅食 通讯员 赵伟良 摄

  愿景

  打造具有湾区都市风貌的美丽东莞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当前的中国,“坚持生态优先”已成共识。

  东莞生态文明建设有目标、有方向、有措施,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劲头不松”的原则,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协同发展。

  “十四五”时期,东莞处于“三区”叠加的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展望2035年,城市品质内涵实现根本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莞”。

  东莞因地制宜,公布《东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全面开启美丽东莞建设新征程,着力打造具有湾区都市风貌的美丽东莞。其中,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30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长新的美丽东莞。

  东莞将以“减污降碳为总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向更高水平迈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为总目标,细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六大重点任务。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定位,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生物和人居环境安全。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巩固提升攻坚成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资源环境布局调控,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循环生产,突出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绿色科技研发与成果应用,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到2025年,万元GDP用水量五年累计下降10%。

  碳达峰碳中和——协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排放率先达峰。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强化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污染减排协同治理,健全碳数据管理机制,增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以低碳创建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和工程示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积极落实广东省制定的达峰目标与减排任务,开展东莞市碳排放峰值预测、达峰时间表和路线研究。

  提升环境质量——深化污染防治,提升环境质量。聚焦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协同防控,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控制,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领,围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安全处理处置和环境风险管控,构建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体系。以乡村生态振兴为抓手,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村。到2023年年底,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0%以上。到2025年年底,全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系统,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

  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格局,维护生态安全。强化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草系统治理,推动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东莞碧道,形成“自然生态核心+山水生态廊道+绿色生态基质”的复合生态空间结构。让市民出门见绿,建设与自然人文资源保护相协调、与城市空间结构相适应、与城市产业发展相契合、与宜居生活相统一的绿地系统。

  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强化风险防控,守牢环境安全底线。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思维,加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管理体系,提高海洋风险防范能力及应急体系建设,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与健康。2023年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至60%,2025年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至61.50%,减轻危险废物末端处置压力。探索开展废酸、废树脂粉等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豁免管理试点。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深化改革创新,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创新治理手段,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健全企业责任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为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手段。坚持全民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为实现美丽东莞提供制度保障。

  

  ■麻涌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色宜人 记者 陈栋 摄

  跨越

  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城市到乡村,从产业园到特色小镇,东莞各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一道奋进十年,坚持治水与“治城”深度融合,以治污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十年来,以实际行动书写时代答卷、历史答卷,推动“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样板”。

  水道纵横、堤绿水清、游人如织……位于东莞麻涌镇的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在成为珠三角腹地一个“网红”新景点。走进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这里天蓝水美、草木葱郁,每逢节假日,都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打卡。华阳湖不仅是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更是麻涌人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移步即景。很难想象,2013年之前,这里还是一个污水横流,令当地居民头疼的“大臭水塘”。

  华阳村党委书记何启锐介绍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鱼米之乡的麻涌,做起了水上“生意”。靠水文优势,化工、电镀、漂染等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沿着华阳湖周边水系建立起来。产业配套建立起来了,华阳湖和当地大部分村民却成了“受伤者”。周边100多家污染企业废水、禽畜养殖业废水,乃至居民生活污水不少都直排河流。华阳湖水系发黑发臭,水质基本为劣V类。“先污染、后治理”这条老路让当地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东莞铁腕治污、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麻涌抢抓机遇,投入3亿元补助资金推进华阳湖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关停158家污染严重企业,腾出用地近2000亩。通过系统化治污,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修复,补齐了88公里长的截污干支管,截污清源、修复水体、美化堤岸,华阳湖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水质从劣V类恢复至Ⅲ至Ⅵ类。2015年,华阳湖成功申报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实现“华丽转身”。

  如今,昔日污染企业林立、河水发黑发臭的华阳湖周边,各种漂亮的绿植生长起来,极大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自2014年以来,岭南水乡小镇项目、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麻涌。环境更美、产业更优、消费更旺。其中,2018年,麻涌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6亿元,增长7.8%。从东莞经济的后进生,跃升为排名靠前的优等生。

  整治华阳湖,探索出“生态修复优先+淘汰落后产业+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污促转型”模式,成为东莞从“绿水青山”迈向“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转型缩影。麻涌镇探索形成了生态保护优先、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绿色发展机制,为其他镇街(园区)突围、破局提供范例和借鉴。

  很多漂泊在外的游子开始返乡创业,华阳湖周边逐步形成了创客坊、印象水乡、渔人码头等新型商业体。随着环境品质的不断提升,许多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也逐步聚集,先后吸引了京东、云南城投等19个总投资538亿元的优质项目落户麻涌。

  事实上,东莞不仅有华阳湖“华丽转身”,还有茅洲河的“生态红利”。

  茅洲河起源于深圳境内羊台山北麓,干流总长31.3公里,其中界河段11.88公里,流域总面积388.23平方公里,涉及深圳市宝安区、光明区和东莞市黄江镇、长安镇。上世纪90年代,随着沿河两岸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加上排污管道等设施建设跟不上,导致污水大量排入茅洲河内。茅洲河一度成为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水质长期排在全省倒数第一,是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一块“硬骨头”。

  2018年,东莞成立茅洲河整治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由东莞市委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全域启动大兵团作战。“高峰时有299个施工作业面、2000多人同时在茅洲河开展污水管网工程建设。”长安镇副镇长江耀举介绍,截至2022年6月底,茅洲河流域共建成污水主干管超31公里、污水次支管近418公里,补齐治污设施建设短板,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在此期间,东莞在茅洲河流域累计取缔关停“散乱污”企业近2300家,整改整治15000多家。

  在巨额投入和铁腕整治下,茅洲河又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长安沿茅洲河干流建设近10公里的碧道和9座主题公园,打造出高品质的美丽河岸。随着水质改善,一度绝迹的鱼虾重现茅洲河。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的鹭鸟,如今也成群结队回到茅洲河岸边栖息、觅食。沿河城市建设正释放出发展的新红利。长安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周树发感到特别欣慰,茅洲河治理成效逐渐转化成“生态红利”。2021年新民社区总收入突破1.2亿元,而治理前的2015年,该社区总收入只有5200万元。

  如今,无论是华阳湖,还是茅洲河,都成为周边百姓的“梦里水乡”,不但环境变好了,经济也上来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正是东莞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缩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当前,东莞正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莞,努力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绿色产业、发展成绿色经济,让“美丽东莞”的底色越擦越亮,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数读

  生态文明建设·数据

  1.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2020年,东莞两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稳定达标,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57.1%,劣Ⅴ类断面实现清零;城市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消除黑臭,实现好水更好、差水变好。2020年考核断面综合指数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劣V类国考断面实现“清零”,创下“十三五”最好水平。

  2020年,东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91.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23,比2017年改善19.3%。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影响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PM2.5浓度24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跻身全国前20强。

  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90%以上。

  2.治理能力有效增强

  “十三五”时期,新建污水管网1.2万公里,累计建成1.4万公里;新扩建污水处理项目18个,污水处理能力从258.5万吨/日提升至373万吨/日;危废收集处置能力达57.49万吨/年,生活污泥处理能力达2710吨/日(含910吨/日应急能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1.2万吨/日,实现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基本补齐污染防治设施短板。

  3.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化学需氧量减排比例30.3%

  氨氮减排比例18.2%

  二氧化硫减排比例16.18%

  氮氧化物减排比例9.66%

  万元GDP用水量降低36.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5%

  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1%

  “散乱污”企业整治超5.6万家

  4.环境治理卓有成效

  2017年,东莞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2019年,东莞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2020年,东莞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

  2020年,东莞环境治理工作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2021年,东莞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2021年,东莞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昔日黑臭的黄沙河,经过综合治理,变身东莞“最美河涌”。图为水清岸美的黄沙河东城段 记者 郑琳东 摄

  特写

  治水凝聚人心赢得民心

  治水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东莞市政府把治水纳入“十件民生实事”,铁腕治污,守护蓝天白云碧水净土,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良好水生态环境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波光粼粼的河面,飞鸟接踵而至,轻划水面,翩翩起舞,徜徉于此的市民不禁感叹“美极了”。飞鸟不语,却诉说着东莞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改善。

  “现在巡河就是一种享受,看一河两岸的美景,确实让人感到特别舒服。”钟汉良是东莞市东城街道同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2018年开始担任黄沙河的村级河长,因工作认真细致,被评为东莞“最美村级河长”。在他心里,“治水赢得了民心”,“让我巡河”也逐渐变成了“我要巡河”。

  黄沙河源起同沙水库,流经东城、寮步、茶山后,汇入寒溪河。其中,黄沙河东城同沙段流经东城街道同沙社区、光明社区、同沙工业园,全长约2800米。“小的时候,黄沙河水清如许,我们都是直接用手捧起来就喝。”钟汉良是土生土长的同沙本地人,谈起黄沙河深有感触,“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两岸的企业、工厂多了起来,黄沙河也逐渐受到污染,水质严重恶化,发黑发臭,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敢让小孩到河边玩耍。”

  钟汉良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10月的一个周六,他在巡河中发现有偷排现象,“那水像牛奶一样”,立刻报河长办。随后,河长办协同企业办、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立即查处,当天就查到是一家陶瓷生产企业清洗设备偷排的水。这家企业当天关停,2个月后搬离。“也不能说有多少成就感,就是发现污染环境的现象,把问题解决了。原本河里工业污水横流,整改后深得民心,是真正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截污、清淤、活源、固堤……凝聚了一大批人奋战在治水一线。”钟汉良见证了黄沙河同沙段治理成效,“以前巡河,沿着河堤总能看到臭水横流,如今消除了黑臭,水里多了鱼虾,不时还有白鹭过来栖息。”环境变好了,钟汉良巡河更积极了。在他心里,“巡河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河涌水质持续改善,巩固治水成效,值得坚持。”

  如今,巡河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必修课,“一个月4次,每次7公里。”实地查看河面是否有垃圾、河边绿化是否存在缺失、河道是否有污染排放,然后通过APP把相关信息反馈给河长办,督促相关部门跟进解决。“河水越来越清,两岸还修建亲水平台,越来越美,让人眼前一亮。”

  “以前河水黑臭,连河边都不想走近,现在河水治好了,岸边的绿化也搞起来了,环境大变样,大家都愿意‘回归’了。”钟汉良说,在东城,随着黄沙河水质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回归黄沙河畔定居。通过“海绵化”整治,逐渐消除黑臭水体,变得水清鱼欢,不仅成为东莞首个海绵城市景观,更逐渐成为居民日常打卡的网红亲水乐园。

  水环境持续改善,“水清岸美”逐渐释放“生态红利”。村民满意,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升。昔日黑臭的黄沙河,经过综合治理,变身东莞“最美河涌”,环保友好型企业纷纷进驻,厂房租金也由原来的每平方米六七元上涨到近20元。水环境的改善,正逐步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这让钟汉良十分感慨:“原本河边工业污水横流,整改后深得民心,是真正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当前,东莞上下正齐心协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治水“下半篇文章”,钟汉良坦言,“不敢松懈,污染容易,治理难,还得坚持巡河,巩固治水成果。”他坚信,只要大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周边的河涌,“蓝天、碧水、城美”就离我们越来越近,咱们老百姓就能切实感受到良好水环境带来的便利与实惠,“出门就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大家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观察

  “治污”融入“治城”,提升“水质”“气质”

  东莞因河而盛、依水而兴,良好的水环境是东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东莞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治污”与“治城”深度融合,以“治污”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方面闯出了“双赢”道路。

  东莞真金白银投入,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水环境治理,补齐污染防治基础设施的“短板”,全市污染防治能力有效增强。其中,“十三五”时期,东莞新建污水管网1.2万公里,累计建成1.4万公里;新扩建污水处理项目18个,污水处理能力从258.5万吨/日提升至373万吨/日;危废收集处置能力达57.49万吨/年,生活污泥处理能力达271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1.2万吨/日,实现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东莞真情实意整改,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和专项督察,以及广东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每个问题,实施“销号”管理,整改到位一项销号一项,做到全面整改、彻底整改。截至2021年底,东莞在716条河涌里排查出1.8万个排污口,累计整治1.7万个,35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600多条河涌完成综合整治,重现“水清岸美”,逐渐释放“生态红利”。

  东莞真抓实干落实,连续4年高规格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不动摇,部署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2020年,东莞水质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三,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在全国第二。其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91.3%,创历史最好水平;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57.1%,劣Ⅴ类断面实现清零。

  治理污染其实是打造一个生态环境,带来的是环境升级、产业升级、形象升级,促使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为吸纳就业、吸引人才奠定了基础。目前,东莞常住人口超过1046万,彰显了东莞的人口吸引力与城市竞争力。

  治城先治水,水清城景新。东莞“水质”“气质”双提升,让市民群众在感受到这座“国际制造名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依然能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情怀,感受得到人水和谐的美丽东莞。

  (来源:东莞日报记者 周桂清)

责任编辑:李 达燊
回到顶部
相关报道
热点新闻
> 更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
·东莞新一线城市形象不断凸显
·东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做实做强
·文明东莞再添新誉!
·东莞:推动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
·习近平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东莞掀起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热潮
·市民热情参与文明立法问卷调查
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播报
> 更多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作品征集展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启宇到东莞调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
·非凡十年 东莞答卷|城市发展有温度 市民生活有质感
·广东多地密集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16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播出:回望非凡十年 述录伟大变革
·近10万人次!东莞市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问答
·清洁工47岁从零开始自学英语,坚持9年“逆袭”成为英语“学霸”
镇街动态
> 更多
·东莞市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种子讲师思政课培训走进茶山
·莞城这个社区即将大变样,居民幸福感“爆棚”!
·谢岗镇为30位长者送上“爱心防跌包”
·东坑镇420多家商企收到市文明办发出的感谢信
·万江滘联社区:美丽幸福乡村蝶变,社区发展迸发新活力
·大朗用“四小园”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文明城市因你而美,麻涌商企收到市文明办发出的感谢信
·一封感谢信,纸短情长!文明共享,感谢有您!
地方文明网站
中央文明办主办 东莞市文明办承办 东莞时间网制作维护
备案号:京ICP备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