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文明网
您的位置:中国文明网首页 > 镇街动态 > 文明播报
非凡十年|东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懈奋斗
发表时间:2022年10月17日 来源:东莞文明网 字体:[][][] [关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视察广东,四次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求广东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赋予广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等重大使命,为东莞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和行动指南,全市上下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十年来,东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先后召开两次党代会、21次市委全会,并围绕不同领域、不同主题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对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进行了全面部署,对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东莞、怎样建设东莞进行了精心谋划,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东莞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实现路径。

  过去十年,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各领域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东莞篇章的十年;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东莞的十年;是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对前所未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等各种机遇和考验中,育先机开新局、抓机遇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的十年;是全市上下对党的拥护热爱空前高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自豪空前增强的十年。

  一、党建篇: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从严管党治党

  东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进展。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四风”问题,全面执行三严三实等具体要求,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公务接待和庆典活动大幅压减,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有效遏制,形式主义切实改进,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坚决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深入开展扶贫、环保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改革“市民评机关”模式,聘请第三方明察暗访机关服务质量,公开市级“三公”经费,一批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一批违法违纪典型案件得到严厉查处,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氛围日渐形成,政府形象和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在法治政府建设评估中,位居全国前列。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东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接受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历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把东莞现有的1.1万多个基层党组织(包括3700多个“两新”党组织)、18.8万多名党员(含流动党员1.3万多名)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发展合力。

  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把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向深入。严格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完善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开展多轮“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有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东莞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干部专业化能力稳步提升,镇村领导班子换届顺利完成。深入实施“头雁”工程、“双标工程”等,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实现有力整顿,党代表工作室、“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等品牌不断擦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巡视巡察、审计监督全覆盖任务高质量完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

  二、发展篇: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东莞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以“高水平崛起”“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立足‘双万’新起点,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等战略决策谋篇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朝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3年,印发《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减轻企业营商成本,促进经济发展。2014年,印发《东莞市关于进一步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机器换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销比重首次超过外销;福布斯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上,东莞居第11位。2015年,提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十二五”期间,东莞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切换为追求更有质量、效益和后劲的中高速新挡位。

  2016年,作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迈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决策;出台《东莞市开展“亲企清政”工程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第2个国税突破1000亿元的地级市。2017年,实施“倍增计划”,一批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成为东莞经济的“压舱石”。2018年,出台“东莞非公经济50条”,进一步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东莞非公经济成为富民强市的重要力量;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排名全省第1;虎门港综合保税区获批,东莞成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民生发展指数排名全国地级市第3位。2020年,东莞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重要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成为全国第五个贷款余额破万亿的地级市;首次跻身“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城市榜”前十强,外贸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三,政商关系健康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2021年,东莞成为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突破4000亿元、1.5万亿元大关;各项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大关;城市吸引力不断提升,城市人口和青年人口吸引力指数均居全国第三。

  十年间,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版权示范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法治政府奖、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成功蝉联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全国卫生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市等荣誉。“全面小康指数”逐年提升,获评为“新时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城市”“中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城市”。

  三、改革篇: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十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东莞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在莞邑山水之间跃然呈现。2014年,市委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成立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全市改革,在多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330多项莞版改革先行发力,十大改革品牌领跑全省全国,激发出更加蓬勃的内生动力和改革红利。

  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主线,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东莞坚持以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创新,通过“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企业集群注册、住所信息申报、“全程电子化+审批中心”工商登记模式等开创性改革,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0多项。“一平台三工程”建设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不少经验被国家有关商事改革方案所采纳。东莞商改模式成为全国样本,在商务部首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试点经验中,东莞经验超过五分之一。2018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园区统筹组团发展体制机制,探索优化市直管镇体制,率先在松山湖片区探索深化联动协调发展,片区辐射带动能力、镇街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市属重点国有企业的重组整合以及相关配套改革工作。2019年,东莞成为全省唯一一个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为主题的实验区,突出对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制造业供给侧方面的要素进行改革。2020年以来,在创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机制、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人才发展和政府服务环境等方面,提出28项具体改革举措。通过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实现从传统“世界工厂”向“先进制造业之都”转变。

  东莞还稳步推进国家和省的多项改革试点。在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等方面探索出了“东莞经验”。机构改革、土地生态利用制度、农村综合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微治理,以及外商投资管理服务、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不动产登记、代建制、新型产业用地、招投标等一大批特色改革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其主体框架基本确立。莞邑大地,处处激荡着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铿锵旋律,全市上下把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更强、劲头更足!

  四、开放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东莞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新优势,推动对外开放水平跃升,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不断拓展开放合作,开放优势有效扩大。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若干意见》,构建起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政策体系。突出“开放型经济升级”导向,实施构建开放型经济“四大体系”,提出全面推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十大行动计划。入选12个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有序引导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拓海外新兴市场。“三互”大通关一体化、加工贸易废料交易平台模式等经验被列入全国推广的清单,东莞成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路先锋。加博会、台博会、海博会、智博会、国际科技合作周等影响力不断扩大。开通“中欧班列”“中亚班列”“中韩快线”等,石龙中欧班列成为中国第三条国际铁路运邮通道,广东(石龙)国际多式联运枢纽正式启用,建设中俄贸易产业园、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等。区域性枢纽大港功能显著提升,东莞港迈入亿吨大港行列,打通“海铁联运”,沿海“一路”与沿边“一带”的口岸达到“无缝衔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生机蓬勃,“东莞制造+电子商务”深度融合。

  毫不松懈加强招商引资,主动加强国际产业合作,组团赴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招商。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东莞实际利用外资95.3亿元。与韩国牙山市、罗马尼亚布里扎市、捷克奥帕瓦市、德国乌波塔尔市等结为友好城市;与韩国金浦市、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市、美国威尔逊郡、利百伦市和剑桥市等签订友好合作备忘录,东莞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壮大。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出台稳定外贸增长37条、加工贸易监管从“四方联网”拓展至“八方联网”、提升外经贸水平45条、促进外经贸稳定发展20条、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三年行动计划等措施。2021年,外资企业内销额超过5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9124.4亿元增至15247亿元,稳居全国前五;一般贸易(含保税物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63%,外向依存度从历史最高峰的433.8%下降到2021年的140.5%。2018年以来,连续多年在全国外贸百强市排名第三,东莞已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开放之路使这座城市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五、文化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社会文明和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

  东莞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实施“文化名城”“品质文化之都”战略,坚持“思想引领+文化供给”,奋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彰显“七大文化”,擦亮“四张城市名片”,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有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组建“东莞融媒集群”,不断壮大主流舆论,汇聚起强大正能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广泛深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全域文明创建,扎实开展基层文明创建“补短板促提升”行动,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全覆盖,“友善之城”的名片更加亮丽。“红色莞邑,薪火传承”,先后两次开展全市性的红色革命遗址大普查,摸清全市红色文化家底,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建成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洪梅党史陈列馆等一批红色主题展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重装开放,红色文化“活”起来了、“火”起来了。持续提升文化公共服务水平,实施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建成市民艺术中心、工人文化宫,镇街文化馆分馆、村(社区)文化馆支馆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公共图书馆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遥遥领先。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积极挖掘培育本土文化,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音乐剧之都”成为靓丽的文化名片;成功举办漫博会、茶博会、香博会等具有独特文化向心力的展会;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240.5亿元增至2021年5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超12%。加强历史文化发掘利用,积极推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印发《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社会资金引入暂行管理办法》《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规定》等,历史文化风貌提升项目落地显效。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麻涌、樟木头、清溪、寮步4镇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推动南社、塘尾等岭南古村落旅游统筹发展,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共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努力打造体育强市、“全民运动之城”。建设十分钟体育圈,实施“百片足球场”和“百个社区体育公园”的“双百”工程,网球中心、篮球中心等投入使用。残奥会、亚运会、亚残运会东莞健儿不断创造佳绩。广东男篮十一次夺得CBA总冠军,东莞新彤盛勇夺WCBA冠军。成功举办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篮球世界杯、亚洲马拉松锦标赛、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等体育赛事。制造业与体育相融合,多家本土企业成为冬奥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官方指定供应商。

  六、治理篇: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东莞紧紧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和关键领域,围绕党的领导、法治建设、公共服务、智网工程、民生议题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社会治理创新“东莞路径”,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谐善治的新高地。

  2014年,出台《东莞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铁腕整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2015年3月,召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动员部署会议,推出系列配套文件,形成推进基层治理综合改革的“1+N”政策体系。2016年以来,着重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实施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一十百千万”为抓手,全面推进“六清”工作。2020年4月,成立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印发《关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见》,明确7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2021年在全市组织起29万人的“东莞义警”队伍。建设“莞邑调解”平台,构建诉调对接“1+2+3”模式,年均调解纠纷超10万宗,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案例。东莞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法治东莞”“平安东莞”建设效果明显。

  七、民生篇:始终聚焦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一枝一叶总关情”,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持之以恒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来,东莞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着力扩充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教育质量快速提升,教育公平不断推进。全市32个镇街全部创建为“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2016年,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全力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计划,举全市之力推进教育项目建设,东莞中学新教学楼等一大批教育设施如期竣工;围绕教育提质大力推进品牌学校培育,激励中小学名校开展集团化办学,深化推动“莞式慕课”资源共建共享。至2021年底,123万中小学生在莞接受教育,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强烈的教育需求。

  大力推进“健康东莞”建设,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服务加快扩容提质、基层医疗优化升级。高规格召开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全市中医药大会,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建设多所区域中心医院,引进高等院校签约共建,促进镇街医院转型,推动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截至2021年,东莞人均预期寿命达82.7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510家,开放病床3.5万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9万,市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5%以上。

  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东莞社会保险、养老等各项民生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城乡一体、保障广泛、覆盖全面、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至2021年底,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2193.64万人次。颁布实施《东莞市养老机构资助办法》《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与行动方案,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完善了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八、城市篇: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市品质内涵实现全方位提升

  东莞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环境与功能不断完善,绘就了一幅东莞特有的高品质城市生活的新画卷。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与保障条例》颁布实施,是省内第一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开展蓝天保卫战,印发《东莞市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推动能源、产业、交通三大结构调整,全面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将全市划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市公交100%纯电动化。开展净土防御战,启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制度;开展固废污染防治,对危废产生单位实施规范化管理,基本实现全市医疗废物统一收运处置;全面实施垃圾分类,《东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等印发实施,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开展碧水攻坚战,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起完备的三级河长体系,对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等4大重点流域实施治理,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累计建成污水管网达1.4万公里,实现有污水排放的地块就有污水管网。

  城市品质明显提升。近年来,加快推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2017年,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2019年提出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着力优化城市格局,全面提高城市承载力与核心竞争力。实施“拓空间”战略,三年累计拓展新增空间约3.8万亩、盘活存量空间约3.5万亩、提容产业空间1.8万亩、改造低效空间1.9万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地铁2号线、莞惠城际轨道、广深沿江高速、南沙大桥、穗莞深城轨等一大批重点交通设施建成通车。开展交通拥堵专项治理,通过智慧交通建设、优化公交资源、完善慢行系统等方式,破解城市拥堵问题。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分功能区开展生态景观防护林营建和水源涵养林改造,打造“都市休闲、水乡湿地、山区森林”。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域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厕所革命”“行走东莞”“五线”整治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建成美丽幸福村居389个,228个社区获得“省宜居社区”称号。中心城区首位度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规划建设全面铺开,魅力小城和美丽乡村建设串珠成链,城市吸引力、承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塑造出一幅东莞独有的“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绝美图景。

  九、创新篇:创新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科技东莞”工程,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5年在珠三角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考核中居第三位,实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广东省前列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意见》《关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的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形成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N”科技政策体系。创新链与供应链加快融合,引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筹建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大批尖端前沿科学装置与平台落户东莞,散裂中子源投入使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建设加快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连续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2020年7月,国家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2022年1月,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2022年1月召开的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2022年8月,省发布《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东莞打造前沿科技创新高地,赋予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总定位目标。

  在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下,科技创新逐步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21年东莞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408件,数量排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47.2%;集聚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新型研发机构33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2012年的537家提升至2021年的7387家,总量居省内第三;R&D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1.6%提升至2021年的4.0%,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全市人才总量达258.4万人,高层次人才18.3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连续十年居全省地级市第一。至2022年7月,东莞建立起由20多万家工业企业、1.27万家规上工业企业、234家专精特新企业、79家“小巨人”企业、71家上市企业和24家超百亿企业、3家超千亿企业组成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十、抗疫篇:全民动员,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东莞迅速行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构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医疗救治、市民自我防护”四道防线;迅速组织医护人员展开疫情防控阻击战,动员市直机关、镇街园区、社区基层、“两新”组织党员及网格员、志愿者等一切力量严防死守阻断疫情传播;启动定点医院、腾空后备医院和改造临时隔离病床,赢得抗疫先机;先后分三批派出57名医务人员出征驰援湖北,圆满完成中央和省交给的光荣使命。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四早”措施,精准开展流调溯源,做到应判尽判、应隔尽隔、应管尽管、应检尽检,追溯感染来源。严格执行“四集中”救治原则,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病患,交出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东莞答卷。

  扎实抓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夺取“双胜利”。出台“双统筹实施意见”“企业纾困6条”“进一步纾困27条”等一系列政策,涵盖减税降费、减租减负、稳链保供、民生兜底等方面,东莞经济迅速恢复,展现出东莞强大的经济韧性。在国内疫情逐渐平息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国际制造业名城优势,保障全球防疫物资的稳定供应,口罩机产能占全球产能的六成。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东莞时刻紧绷防疫这根弦不放松,慎终如始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格全覆盖、全流程闭环管理,坚持“人物”同防,2021年科学果断处置“6·18”和“12·13”突发本土疫情,均在一个潜伏期内成功扑灭;2022年有效应对“2·24”“3·3”“3·11”“3·22”“3·30”等多轮疫情反扑。全力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截至2022年1月,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000余万剂次,构筑起全人群的坚强免疫屏障。

  十一、执行篇:狠抓作风建设,全面提升干部执行力和落实力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东莞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党领导东莞人民践行初心使命的成果,务实肯干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基因,创新能干是决定东莞发展前途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把提升执行力作为狠抓作风建设的总抓手,以强大的执行力作为推进各种规划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自2012年起,以落实“八项规定”、整治“四风”为突破口,健全和落实各项制度规定,推进作风整治的常态化与长效化;紧紧围绕市委决策部署,提质提效提精神,强力强势抓执行。2013年,奏响工作落实年的主旋律,狠抓各项决策的执行落实。2014年,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日益成为机关新风尚。短短几年间,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争先创优,以“东莞速度”彰显出东莞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决心和执行力。2018年,提出“全面加强执行力建设”,印发《东莞市全面加强执行力建设系列政策文件汇编》,全力推动“1+1+6”工作思路落地执行,加快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2019年把狠抓执行力建设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落实中央“基层减负年”要求和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相结合。2020年,面对疫情,全市上下以强大的执行力保障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021年,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着力提高政治“三力”。到2022年,以“跑马勇争先、执行论英雄”的魄力,多措并举提升末端执行力,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热情,各级各部门全面加强执行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东莞留下了非凡的足迹,奏出了华美的乐章,书写了中国市域现代化建设的“东莞样本”,交出了一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过硬答卷。十年来,东莞经济综合实力更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五个千亿元台阶,2021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人均GDP超过10万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城市吸引力不断提升,成为全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和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工业经济实现新飞越,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778家,是2012年的2.8倍,位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全市32个镇街全部入围全国千强镇,15个镇街入围全国百强镇,所有镇街(园区)经济规模均超100亿元。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2021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60.0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479.71亿美元,位居全国第4位;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为2012年的1.6和1.7倍。老百姓的腰包更鼓,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26元,比2012年增加32777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7%,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东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7.4%,空气优良率从2012年的73.77%提升至2021年的86.3%,PM2.5浓度从2012年的3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22微克/立方米,原来水体黑臭的华阳湖、茅洲河、石马河等水域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城市空间有效拓展,交通跨入“地铁时代”,公路密度位居全国前列,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事业稳步发展。2021年,东莞以占全国0.03%的土地,贡献了全国0.9%的金融存款、0.9%的地区生产总值、1.6%的税收、4.4%的出口额,解决了全国1.0%的劳动人口就业问题。东莞经济对全国、全省的贡献突出,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了有力支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年砥砺奋进,站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切实肩负起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广东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等时代重任,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继续谱写东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精彩而生动的崭新篇章。

  (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李 达燊
回到顶部
相关报道
热点新闻
> 更多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
·东莞新一线城市形象不断凸显
·东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做实做强
·文明东莞再添新誉!
·东莞:推动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
·习近平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东莞掀起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热潮
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播报
> 更多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作品征集展示
·市委宣传部组织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盛况
·广东东莞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者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盛况
·世界粮食日|反对浪费 崇尚节约,让我们一起承诺!
·东莞各界干部群众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盛况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文明观察|在东莞,追逐光,成为光
·东莞持续推进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
镇街动态
> 更多
·东坑镇176户家庭获颁“星级文明户”
·非凡十年 常平答卷|乡村振兴绘就幸福底色,新景美景串珠成链
·凤岗举办“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
·友善东莞 文明共享|企业思政课培训走进石碣
·企石镇开展2022年“敬老月”宣传服务活动
·东莞市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种子讲师思政课培训走进茶山
·莞城这个社区即将大变样,居民幸福感“爆棚”!
·谢岗镇为30位长者送上“爱心防跌包”
地方文明网站
中央文明办主办 东莞市文明办承办 东莞时间网制作维护
备案号:京ICP备06033490号